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此輋非邪,同屬畲也

在香港境內,大家可能會注意到沙田禾輋、西貢菠蘿輋。其實名字內有輋字的地方有很多,在香港已經大概有19個,分佈於北區、元朗、大埔、西貢、沙田、東涌。小朋友常常笑說好邪,但不知道這個輋字的意義,隱藏了一個在香港已經消失的民族-輋族。

當我們翻查字典,輋通畬。《說蠻》載:「輋,巢居也」,「輋人亦徭種也」。《南越筆記》說:「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為畬蠻之類。」。《嶺表紀蠻》說:「畬與輋同音,蓋以同一種族,故音同字異」。明清時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畬字,本義是開墾三年的熟田;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田,引申為族名。最初在南宋末年的文獻有記載,粵贛的稱為輋族,閩浙的稱為畬族。在《禮記‧坊記》中,鄭玄註譯先秦著作《爾雅‧釋地》,作“田一歲曰菑﹐二歲曰畬﹐三歲曰新田”。距離現在有2000多年。看來輋族應該是香港原居民。

什麼是菑?菑本義草木出生,引申土地荒蕪,因為第一年休耕,雜草叢生。第二年,雜草茂盛,先除去它們,然後曬乾,以火焚之,以作肥料,等天雨時再播種,為畬田。類似的情況在後來的有些少數民族中也能見到。晉朝陶淵明的《和劉柴桑詩》: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明朝鄺露著的《赤雅》記述:“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履居息為畬,故稱瑤所止曰畬”。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阮元修《廣東通志》卷330稱:畬族依山而屆,“有病歿,則焚其廬而徒居焉”。其時畬族居住十分簡陋,是砍山燒畬,“吃盡一山則他徒”。

畬族的房屋究竟是怎樣呢?畬族至今仍然稱住房為寮,即山林中結竹木障而居息。一般為木結構泥墻茅草頂。潮州市畬族住房同當地潮州人無區別。廣東河源市附近的畬族民居建築則相當考究,粉墻灰瓦,雕梁畫棟,廳堂配以壁畫、匾額、對聯,工藝水準較高。

畬族的生活是怎樣呢?明代戴璟的《廣東通志》卷18:“其曰畬戶者,男女皆椎髮跣足,依山而居,遷徙無常,刀耕火種,不供賦役,善射獵,以毒藥塗弩矢,中 ... 我朝設土官以治之,銜曰畬官”。 卷35:“潮州府民有山畬,曰猺獞。其種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盤、曰藍、曰雷。依山而居,采獵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爲婚,有病沒則並焚其室廬而徙居焉。俗有類於夷狄。籍隸縣治,歲納皮張。 舊志無所考。我朝設土官以治之,銜曰畬官”。卷70“潮州府畬徭”一條略同,唯最末云:“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由此可見,他們原本以打獵為生,不穿鞋子,不戴冠或帽子,主要的姓氏有盤、藍、雷,在隋唐時期開始漢化,才慢慢轉為刀耕火種。

現在畬族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以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為主。畬族使用的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但無本民族文字,只用漢文記載自己的語言。在香港已經不見他們的蹤影,剩下來的只有沙田禾輋、西貢菠蘿輋這些地名。

2 則留言:

Sinshenzhen 提到...

說文解字指輋同畲,與千年前嶺南百越實際組成相符。客家話裏,“輋”專指山坡斜地,但又和刀耕火種不盡相同。

K.m.Chung 提到...

小心兩字,相似而不同意思:

畬:从田从余,音余。
“田一歲曰菑﹐二歲曰畬﹐三歲曰新田”。如人物,傅儒,字心畬(儒畬同音)。

畲:从田从佘,音邪。小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