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原作勘探土質 屹立海中百年(綜合轉載)

大公報

有近百年歷史的港島大潭篤水塘,與附近21項水利設施均被列為法定古蹟。香港大學聯同技術潛水員,去年到大潭篤水塘一帶探索,潛入一個有百年歷史的海邊古井,窺探當年大潭篤水塘選址的秘密。研究人員驚歎當年建井用料及手工之精細,令這些古井經歷百年風吹雨打,至今屹立不倒。

香港大學聯同香港水下考古總會和香港技術潛水總會,於去年10月開始,在大潭篤水塘對開海面,對大潭港沿岸原有的6口約建於1902至1904年間的古井展開研究,其中兩口於多年前被運英泥船撞毁。研究人員相信,該批古井當年是用作勘探大潭港地質,了解該處是否適合興建大潭篤水塘水壩。


水井建海上 不存食用水

港島多棟建設如聖約瑟大教堂、立法局大樓及美利樓都是以花崗岩為主建築而成,後來政府開始興建水塘作貯水之用,亦有用上花崗岩建築。潘新華研究所得,位於大潭的4個水塘,多用堅硬的花崗岩砌成,比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建得更堅固更耐用。在研究花崗岩的運輸過程中,潘新華發現大潭港上有4個大型水井,每個直徑達2米,深逾8米,因建於海上,相信不作貯存食用水。

為建水塘 遷移村民

香港大潭港的大潭篤水塘於1912年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大潭篤水塘位於今天大潭篤村後面,不遠處是舊日礦場土地灣村。據當地村民所說,100年前的大潭篤村本在今天大潭篤水塘的位置。考查1914年的立法局會議紀錄,證實當年因興建大潭篤水塘共需遷移76名大潭篤村村民。當中鍾氏家族村民更被遷移至柴灣。

港大伙潛水專家考古

負責這項研究的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首席講師潘新華指出,古井下的石層深,離水面超過50呎,相信要在該處建水壩,先要把該區圍封再抽乾海水,但當年的技術無法解決水壩入水的問題,故當局最終把大潭篤水壩後移至今天大潭篤村後面,「否則大潭篤水塘就能超越1960年代完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首個建於海面的水塘」。

原有6口 兩口已毁

協助研究的香港水下考古總會主席胡名川和香港技術潛水總會主席李克強,於去年10月潛入其中一口直徑兩米、深8米的紅磚古井探索。胡名川說,井身十分狹窄,勉強只能讓兩人同時進入,不過井內水質和能見度不錯,可清楚看見魚和蟹在井內游動。他本欲抽取井底泥土作化驗,可惜被破魚網纏身,被迫返回水面,空手而回。李克強則說古井的內貌十分完整,他們嘗試輕輕刮井身,都沒有磚碎掉落。

潘新華說,古井是用一般磚頭建成,單從肉眼看,該井經歷百年風吹雨打,井身紅磚保存完好,可見其用料和手工十分精細,「100年前的機械投入很少,完全靠人手挖掘,能做到這樣密封不透水,是十分少見的」。

古蹟辦研納古蹟

潘說,古物古蹟辦事處已邀請專家為古井做評估,研究納入古蹟的可行性。胡名川則希望政府可多關注水下文物的保育。他表示,該些古井纏擾物多,危險性高,呼籲市民切勿到古井潛水探索。

其他資料:
百載流傳(水務署)
http://www.wsd.gov.hk/filemanager/tc/share/monuments/stream_of_memories.pdf

薄扶林水塘、大潭水塘群、黃泥涌水塘、九龍水塘、
城門( 銀禧) 水塘和香港仔水塘的文物價值 (古蹟諮詢委員會)
http://www.aab.gov.hk/form/AAB138-14-B-chi.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