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6日 星期一

香港文物探知館


香港文物探知館位於九龍公園內,前身為英軍軍營-威菲路軍營S61及S62座,建於1910年。整個軍營原共有八十多座。這個軍營與香港島銅鑼灣東部的威非路道、銅鑼灣警署(即威非路警署)都是紀念海峽殖民地、中華地區及香港地區部隊司令、香港副總督-威菲路。

1967年被停用。1970年,政府把該地改建為九龍公園。1983年,成為香港歷史博物館的臨時館址。隨著香港歷史博物館搬遷到尖東後,經過修復。2005年10月起已對外開放。現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香港文物探知館是充滿維多利亞特色的兩層建築物。設計較為樸素,有較多深邃的迴廊,阻隔華南潮濕的空氣。樓房高,有利通風。南方窗戶比較多,充分利用陽光。建築物四周林蔭處處,讓整個地方更涼快。修復後,更見原來風采。加入了現代化的玻璃外牆,把室內室外融為一體。有空可以到戶外的樹蔭下休息。晚上柔和的燈飾增添優美的氛圍。

(圖片來源:香港文物探知館)

2007年4月1日 星期日

新舊蒲崗

新蒲崗在黃大仙區內。人家自然問道,那個舊蒲崗在哪裡?其實,蒲崗是指蒲崗山下的蒲崗村。蒲指香蒲、菖蒲、蒲柳或蒲葵,可作編織之用。舊的蒲崗村在衙前圍村的東北,差不多就是現在黃大仙警署的位置。當年日軍為了擴建機場,並且疏導雨水,便在機場北端興建河道,河道以南成了機場範圍。範圍剛好包括了蒲崗村、隔坑村、大磡村。

後來,這片空地再次發展為工業區。新的街道以數字為名,分別是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八達街。

市內圍村

位於黃大仙的衙前圍村,又稱為慶有餘村,以吳、陳、李為三大姓氏。這個自南宋宋帝炳逃亡時期才建立起來的圍村,四周本來是農田,後則有衙門。東北是隔坑村,再遠一點就是蒲崗村及蒲崗山,西南是九龍寨城。從寫有慶有餘的東方正門進入,經過更樓,沿著圍村的中軸線,最後抵達天后宮。左右房屋排列整齊,通道比較狹窄。現在更樓已經成為鄉公所,而圍牆被當年的日軍拆掉變成啟德機場的建築材料。
(參考:黃大仙區風物誌)

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卑路乍街,卑路乍灣,卑路乍灣公園

地處港島西區的卑路乍街,是堅尼地城全區的主要幹道,亦是該區最早開闢的街道.它依山邊而建,東接皇后大道西,西接加多近街.

最初因這條街道建於卑路乍炮台之下,加之為紀念英國軍官愛德華.卑路乍(Edward Belcher)對早期防守香港所作的貢獻,是以將此路命名為卑路乍街.而卑路乍炮台就是現在近皇后大道西的一座寶翠園(Belcher Gardens)。

究竟卑路乍為什麼這麼出名呢?愛德華.卑路乍生於1799年2月27日,在哈里法斯Halifax出世,是麻省殖民地總督喬納森.卑路乍的曾孫。1812年,加入英國皇家海軍。1825年,他曾到太平洋的白令海峽探險,那裡鄰近阿拉斯加,氣候非常寒冷。後來,又前往非洲西岸做測量工作。他曾在硫磺號上參與泛太平洋航程。港島西岸的硫磺海峽就是以硫磺號命名。1939年,他受命回航。途中他觀察了很多島嶼,為1840-1841年中英鴉片戰爭提供重要的地理資料。在1841年,他在香港島的佔領角登陸。1843年,他受勳了並加入英艦聖馬蘭號,繼續擔任測量工作,地方遍及菲律賓、台灣等地。因此,他為英國海軍貢獻良多。

李白與李寶龍

大家可曾知道堅尼地城的東南方,有太白臺、太白居、青蓮臺、青蓮閣、桃李園、學士臺。僅僅聽到這些名字,完全是學士文人的氣質。究竟誰有這樣的雅興呢?就是地產商李寶龍。

李寶龍非常愛好唐朝著名詩人詩仙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可見太白臺、太白居用了他的字。青蓮臺、青蓮閣用了他的號。桃李園則用了李白的名作<春夜宴桃李園序>: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
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不有佳作,何伸雅懷?
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地產商,李寶龍路就在旁邊誕生。

其實在眾臺之中,羲皇臺位於其中。那麼羲皇是什麼?就是伏羲!河南省淮陽縣每年都舉行拜祖儀式,常常有萬名群眾有參與。

遊客不到蘭桂坊,遊覽香港也枉然

蘭桂坊,香港著名酒吧重地,西方人的焦點。中西文化就在這裡交匯。鏞記就在附近開展飛天燒鵝的傳奇故事。甘穗煇從學徒開始,白手興家,經過六十年奮鬥,不斷購置威靈頓街的鋪位,建立鏞記大廈。以現代化管理的鏞記已經被選為世界十五大食府,唯一中式食府。

蘭桂坊名稱由來有兩個說法。一個是由陳氏地產商開發。他字蘭軒,別號桂漢。人們各取一字,成了蘭桂坊。第二個傳說就是,當地在開埠初期是個紅燈區,還有一些花檔、洋服店及貨倉。到了七十年代重建。後來的士高文化闖入這個地方,餐廳相繼林立,從此漸漸興旺起來。

其實整個酒吧區已經覆蓋了蘭桂坊、德己立街、威靈頓街、雲咸街。當地聚集大小共40家酒吧與中高檔的餐館。每年萬聖節、聖誕節及新年都舉辦很多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中國文人中心

抗日戰戰爆發時內地很多文人避難香港,曾在灣仔六國飯店留步。戰後,他們曾在那裏借各種紀念日集會,舉行大型文藝活動。1947年6月23日,文人黃藥眠、周而複、馮乃超等人聚集在飯店禮堂,紀念屈原,慶祝第七屆詩人節,21位詩人共同簽署了詩人節宣言。禮堂裏回蕩著詩人們的朗誦和歌聲。今天的六國飯店已經重建,外貌煥然一新,再難找到當年的痕跡。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紅毛嬌街

紅毛嬌街在哪裡?紅毛其實比喻洋人。嬌固然是女士。哪裡會有很多西方女士呢?翻查紀錄,紅毛嬌街就是位於中環的吉士笠街。吉士笠街就是紀念吉士笠。吉士笠又是誰呢?

吉士笠,又譯名為郭實臘牧師,因懂得漢語,自稱為郭士立。全名為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他於1803年7月8日在德國東部波美拉尼亞出生。1821年,入柏林耶尼克傳教士學校。
1823年,在鹿特丹加入荷蘭傳教會。曾在巴塔維亞布道。1826年,於荷蘭傳道會畢業後,奉命到爪哇工作宣教。他對語言有濃厚興趣,在爪哇學會了客家話和潮州話。1828年,由新加坡到泰國。不久辭去尼德蘭傳教會職務,成為自立傳教士。1829至1831年,在泰國用暹羅文翻譯《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並出版《交趾支那字典》。

1831年,乘船到澳門再轉到廣州與馬禮遜見面。他不但出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並且受馬禮遜所託,把在馬六甲印刷之聖經及信仰書籍帶往中國、高麗(即今日之韓國)及日本派發。沿途偵察中國海岸,搜集到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他到過廈門、福州、舟山、寧波、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等地。這成為他參與鴉片戰爭和起草《南京條約》的資本。在戰爭期間,郭實臘穿起了軍裝,隨軍到各地強徵糧草軍需。在上海等地販賣鴉片並在“阿美士德”間諜船上活動,同時散發宗教書刊。

1832年他到澳門時,許多鴉片商人都爭著請他帶路到中國沿海去推銷鴉片,待遇十分優厚。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里保存的英國鴉片公司1833年檔案中有兩封公司老板誇獎郭實臘的信,其中提到:“郭實臘博士給我很大的幫助。現在生意越開展,他的幫助越需要了。他的熱情是無限的,但未免大膽,太敢幹了。”信中描述郭實臘對付中國官員檢查的情景時說,“郭實臘穿上最講究的衣服,帶領兩只小船,裝出神氣十足的樣子,迎上前去,對中國官吏大聲威嚇,喝令從速離去,若敢再來,就將他們毀滅。”鴉片戰爭前,郭實臘還為當時的英國駐粵領事義律就鴉片的銷路出謀劃策。

1833至1837年主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月刊),該刊除傳教文字外,還刊載政治、科學和商業方面的文章。1834年,與裨治文共同組織益智會。1835年,擔任英國對華商務監督漢語秘書。

1838年7月,將自己撰寫的《英吉利國政公會》一文,刊於他主編的《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文中引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管子》之言論,反映昔日英明君主以法治國,是一種行政舉措,作為賞罰人民的程式,藉此維護家庭、社會和國家的秩序。

1839年9月5日,把義律戰書的漢語翻譯本交給清朝。1840年,擔任定海縣長。1841年,擔任寧波縣長。1842年,任鎮江行政長官。1842年8月,參加南京條約的談判。在談判過程中,郭實臘、馬儒翰、英國聖公會的李太郭(George Tradseent Lay )和英國倫敦會的麥華陀(Walter Henry Medhurst Jr.)都是英軍司令璞鼎查的得力助手。郭實臘和馬儒翰不僅是談判的主要代表,而且包辦了條約的起草工作,多次就條約的具體內容與中方代表討價還價。

香港開埠後,砵甸乍委任他為中文秘書。另外因為他會說廣州話、客家話、潮州話,他便擔任撫華道。1850年,他離開了香港。1851年8月9日逝世。香港政府便在中環興建吉士笠街紀念他。

初期,那裡是造鞋店及補鞋店的集中地。後來,當地設立西洋高級妓院。因此吉士笠街被俗稱為紅毛嬌街。在紀念牧師的街道上興建妓院,可以說是一大諷刺。

(參考:香港街道命名考源、趣談香港街道)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春回堂

在中環皇后大道中旁邊有一道向南方、分段通往半山干德道的半山行人電梯。這電梯從閣麟街開始,途經荷李活道以南,當然也可到達以古董文物而聞名的荷李活道。第一段電梯開端的左邊不遠處,有一個「春回堂」的招牌。這是一家售賣涼茶、藥材,並有註診中醫的藥行。它已經在那裡經歷了過百年。雖然它已經被現代建築所包圍,仍然可以看到「春回堂」在那個街角做它的醫藥生意。他們的傳統百子櫃格局懷舊。
以前很多傳統店鋪在開舖的時候,掌櫃會在百子櫃近街道的稱為龍頭的位置,搖晃著算盤。這個動作有招來生意的意頭。

2007年3月10日 星期六

西灣河

西灣河本來是西灣的一條河流河口,位於筲箕灣之西,太古船塢之東。1901年,已有420名居民。後來,太古船塢為職工在船塢東側的西灣河及鰂魚涌一帶興建宿舍,全以太字為名。後來,當地的大廈仍然稱為太祥樓、太富樓、太樂樓、太順樓、太康樓。連附近的街道也以太字為名,譬如太祥街、太富街、太樂街、太寧街、太康街、太安街。發展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當年河流的痕跡。

2007年3月6日 星期二

此輋非邪,同屬畲也

在香港境內,大家可能會注意到沙田禾輋、西貢菠蘿輋。其實名字內有輋字的地方有很多,在香港已經大概有19個,分佈於北區、元朗、大埔、西貢、沙田、東涌。小朋友常常笑說好邪,但不知道這個輋字的意義,隱藏了一個在香港已經消失的民族-輋族。

當我們翻查字典,輋通畬。《說蠻》載:「輋,巢居也」,「輋人亦徭種也」。《南越筆記》說:「賦以刀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為畬蠻之類。」。《嶺表紀蠻》說:「畬與輋同音,蓋以同一種族,故音同字異」。明清時期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稱:「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畬字,本義是開墾三年的熟田;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田,引申為族名。最初在南宋末年的文獻有記載,粵贛的稱為輋族,閩浙的稱為畬族。在《禮記‧坊記》中,鄭玄註譯先秦著作《爾雅‧釋地》,作“田一歲曰菑﹐二歲曰畬﹐三歲曰新田”。距離現在有2000多年。看來輋族應該是香港原居民。

什麼是菑?菑本義草木出生,引申土地荒蕪,因為第一年休耕,雜草叢生。第二年,雜草茂盛,先除去它們,然後曬乾,以火焚之,以作肥料,等天雨時再播種,為畬田。類似的情況在後來的有些少數民族中也能見到。晉朝陶淵明的《和劉柴桑詩》: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畬。明朝鄺露著的《赤雅》記述:“粵人以山林中結竹木障履居息為畬,故稱瑤所止曰畬”。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阮元修《廣東通志》卷330稱:畬族依山而屆,“有病歿,則焚其廬而徒居焉”。其時畬族居住十分簡陋,是砍山燒畬,“吃盡一山則他徒”。

畬族的房屋究竟是怎樣呢?畬族至今仍然稱住房為寮,即山林中結竹木障而居息。一般為木結構泥墻茅草頂。潮州市畬族住房同當地潮州人無區別。廣東河源市附近的畬族民居建築則相當考究,粉墻灰瓦,雕梁畫棟,廳堂配以壁畫、匾額、對聯,工藝水準較高。

畬族的生活是怎樣呢?明代戴璟的《廣東通志》卷18:“其曰畬戶者,男女皆椎髮跣足,依山而居,遷徙無常,刀耕火種,不供賦役,善射獵,以毒藥塗弩矢,中 ... 我朝設土官以治之,銜曰畬官”。 卷35:“潮州府民有山畬,曰猺獞。其種有二:曰平鬃、曰崎鬃。其姓有三:曰盤、曰藍、曰雷。依山而居,采獵而食,不冠不履,三姓自爲婚,有病沒則並焚其室廬而徙居焉。俗有類於夷狄。籍隸縣治,歲納皮張。 舊志無所考。我朝設土官以治之,銜曰畬官”。卷70“潮州府畬徭”一條略同,唯最末云:“輋當作畬,《實錄》謂之畬蠻”。由此可見,他們原本以打獵為生,不穿鞋子,不戴冠或帽子,主要的姓氏有盤、藍、雷,在隋唐時期開始漢化,才慢慢轉為刀耕火種。

現在畬族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以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為主。畬族使用的畬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但無本民族文字,只用漢文記載自己的語言。在香港已經不見他們的蹤影,剩下來的只有沙田禾輋、西貢菠蘿輋這些地名。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堅道有幾堅?

堅道(Caine Road)是以堅恩上尉(Captain William Caine)的名字來命名。為什麼要紀念他呢?當然是因為他對香港貢獻良多,令人敬仰,才值得紀念他。

堅恩上尉,出生於1799年。他的家鄉是都柏林附近的小鎮Maynooth。1813年,他加入了第十七步兵團擔任自願兵。他隨著兵團前往印度,參與了尼泊爾的戰役,為期兩年。在往後的25年,他都參與在中國及印度境內的好幾場戰役。

1841年的寒冷冬天,查理士義律(Charles Elliot)在佔領角升起英國國旗,宣佈香港島為英國殖民地。四天後,即1月20日,他馬上任命隸屬第二十六步兵團-喀麥隆步兵團的堅恩上尉為總裁判司(Chief Magistrate),負責島上的治安。以軍旅出身的堅恩出掌這個職位,當然是基於佔領初期的考慮。當時1841年,香港所有英國建築物都是臨時帳篷,而他的辦公室也只是一個臨時搭建的草棚,位於中央警署現址的毗鄰。

雖然工作艱鉅,堅恩上尉的魄力仍然驚人。由於當時警隊要在三年後才正式成立,罪案讓他覺得刻不容緩,馬上要興建一座監獄。同時他欽點了海軍和士兵負責維持社會治安。他的1400英鎊財政預算,是用來支付他本人和一支由32人組成的部隊的金,以及支付一座監獄和多名文職人員的費用。他與這支臨時警隊除了偵查罪案,逮捕及拘留疑犯,還要懲罰罪犯。堅恩上尉曾先後委任希利和布思署任治安首長之職,但兩人的表現均欠理想。

堅恩上尉除了擔任司法首長之外,還負責建立警隊。1843年8月,他更被委任為定例局(立法會的前身)的議員。1844年5月1日,政府在憲報上正式宣佈首支警隊成立。他便轉職為裁判司、司法長、憲兵司令官。在香港建立一支獨特的、專業的、受薪的紀律性的執法隊伍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構思,英國的倫敦市警隊亦只在十二年之前成立。1844年8月,域多利臨時監獄終於投入服務直到1937年為止。由於講求明文規定,便釐訂了香港島上英女皇陛下監獄的守則,奠定了懲教署規則的基礎。

可惜初期的香港警隊的管理混亂,成員良莠不齊,有華人、歐籍或印籍人士一起工作。警隊成立不到一年,梅理便來港管理警隊,他以愛爾蘭警隊的制度為藍本,建立了一支171人的警隊,在中區、香港仔及偏遠的赤柱興建警署,並嘗試招聘質素更好的警察。雖然如此,堅恩上尉仍然功不可沒。位於灣仔軍器廠街的警察總部大樓都被警察內部把它稱作「堅偉樓」(Caine House)以紀念香港開埠後首位掌管治安部門的首長。

(參考:香港警察網站、懲教署網站、趣談香港街道)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孫中山紀念館-甘棠第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曾在清朝末期於香港求學並且秘密地籌劃革命活動。他目的就是推翻滿清,建立共和,為人所敬仰。人人都對他的事蹟感到興趣。位於中環的孫中山紀念館終於在去年12月開幕﹐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一百四十周年,突顯了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

孫中山紀念館的選址是中環半山衛城道7號的甘棠第。甘棠第是怎麼樣的建築?甘棠第是一個很古雅的名字。第,即是府第。意思是貴族官吏的住宅。這個豪宅的主人甘棠又是誰呢?就是何甘棠。他是香港富商何東胞弟。開埠初期的香港禁止華人在半山區居住。作為香港四大家族之首,何氏是第一個被港督及立法局批準在半山區建屋居住的家族。那麼何東先生究竟怎樣成為香港四大家族之首?首先要看看他簡單的生平。

何啟東先生,又名何東,生於1862年,為中英混血兒。父親是英國人何仕文,母親是施氏,廣東寶安縣人。自小受中國文化熏陶,12歲入讀中央書院,即皇仁書院前身。後來,他的胞弟何甘棠與孫中山在中央書院更成為同屆同學。1878年,何啟東先生加入了中國海關內勤部。後來轉投怡和洋行擔任翻譯文員。1882年,擢昇為怡和洋行屬下香港火險公司經理及廣東水險公司經理。1894年,他升任為華總經理。1895年,他在苦力工潮中以商界華人社團的會員出面調停。後來,他開始投資地產。1897年,他已經成為身家超過二百萬的富豪。1906年,何啟東先生向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申請獲准在中環半山居住,成為首位在太平山山頂居住的中國藉人仕。他購入半山西摩道一號的住宅,半年後再購入西摩道八號的紅屋。由於他在商場上長袖善舞,他的生意觸及金銀、地產、船運、電燈、電車等行業,在香港早期的經濟中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甘棠第則建於1914年,是當時香港豪宅的典型。整座大樓樓高三層,面積超過550坪,屬於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建築風格。上環街市、香港醫學博物館、半島酒店、香港中區警署都是同類風格的建築物。愛德華時代,始於1901年到1910年為止,建築特色是佈景精緻漂亮,沒有花巧及多餘的玩意和雕飾。

甘棠第一樓和二樓的弧形陽台由希臘式巨柱承托,巴洛克式的花崗石圓柱、紅磚外牆。正門就是大廳,另一端是一個大戲台。大樓有前後樓梯。前梯供何氏家族上落,後梯則予傭人使用,稱為「妹仔樓梯」。木樓梯經過精雕細刻,盡顯優雅和溫暖的感覺。內部裝修瑰麗,玻璃窗色彩斑斕。建築物本身,以至屋內的傢俱陳設如柚木大門、樓梯、著色玻璃等均保留得很好。甘棠第不單在外觀上美輪美奐,也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有鋼筋結構,並有供電線路舖設的私人住宅,堪稱香港建築史上的里程碑。其歷史及保存價值早己遠超二級歷史建築。

由於何甘棠喜愛唱大戲,常常邀請粵劇名伶回家唱曲。名伶任劍輝、白雪仙、名丑李海泉曾於甘棠第露台做大戲。當時的李海泉和何甘棠女兒何愛瑜有很多機會見面,日久生情,最後生下了李小龍。十多歲的李小龍曾回到甘棠第探望外公。

1959年,何東家族分家,甘棠第輾轉於售予鄭氏家族。1960年,被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購入,成為教堂及教育文化中心。1985年,該會將在日本的亞洲總部遷居於此。2003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去信向屋宇署申請拆卸甘棠第。中西區區議員及居民的強烈反對促使計畫擱置。2004年,香港政府經過磋商,最終以5300萬元向教會購入甘棠第。最後,香港政府把甘棠第改為孫中山紀念館。

(參考:孫中山紀念館、中西區地方掌故、文匯報、成報)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歡迎來到荷李活

荷李活Hollywood位於洛杉磯,是每個電影工作者及愛好電影的人朝聖的地方。可曾想到1853年在的荷里活只有一棟房子。1886年,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Harvey Henderson Wilcox 在這裡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興建農莊,並改稱為荷里活了。其實荷里活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冬青(holly)。作為加州土產的冬青樹只在山領上生長。為了名副其實,他馬上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

香港的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後興建的第一條街道,建於1841年左右。由於興建年份比美國Hollywood還要早,所以其名字與美國無關。其名字卻來自早年荷李活道一帶的冬青樹。因此香港的荷李活道是貨真價實。

Holly的名字來自古代高地德語hulis,甚至可以追朔至比原始愛爾蘭語更早的蓋爾亞支語,名為cuileann。可見,歐洲人早已對冬青很熟悉。

冬青樹是冬青科(Aquifoliaceae)冬青屬(Ilex)的小樹及灌木植物。全球多達400種,遍佈亞洲、北非、歐洲及美洲,而中國冬青樹原產於長江下游各省。冬青葉堅有光澤,漿果鮮紅,簇附枝上。在中國著名醫書《本草綱目》中,冬青又稱枸骨,葉子有利尿、通便、退燒功效,而果實可以通便。梅葉冬青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感冒,是涼茶的主要材料。在香港,常見的冬青有梅葉冬青、灰冬青、榕葉冬青、細花冬青、廣東冬青、及大葉冬青(苦丁茶)等。鐵冬青Ilex rotunda治感冒及其他疾病引起高熱。中國及東南亞都會出產冬青油,可以在推拿時作按摩膏。對於南美的土著,他們會將巴拉圭冬青(Yerba mate)乾燥的葉片浸泡在熱水中,泡出瑪黛茶,是一種咖啡因含量很高的飲料。由此可見,冬青用途甚廣。

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是香港開埠早期的重要廟宇,建於1847年。當時華人中最富裕的幾個地主豪強所籌建,香火十分鼎盛。當時法律未完善,港英政府為了避免與華人發生衝突,特許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從此文武廟成了宣誓場地,而現在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在文武廟內,供奉著兩位神靈,分別是文帝與關帝。文帝又稱為文昌帝、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史記‧天官書》所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其中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因此文昌星被認為掌管天下文運祿籍,自古以來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什麼時候由文昌星變為文昌帝?事緣是張亞子。根據《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台灣縣志》及《彰化縣志》也有同樣的記載。張亞子東晉人,曾經在寧康二年自稱蜀王,反抗前秦苻堅,不幸戰死。村民在梓潼郡七曲山建祠以作紀念,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唐玄宗入蜀時,途經該地,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後來唐僖宗封梓潼神為濟順王。在元仁宗延佑三年,才被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關帝即關公,人所共知,就是關雲長。他生於東漢桓帝年間,為劉備著名將領。他一生忠義見稱,死後被奉為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遍佈全國,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參考:中西區風物誌、趣談香港街道、香港野花網)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叮叮duan duan

如果在街上,聽到叮叮叮叮。那就是叮叮糖!叮叮糖本身為一大塊通常帶有芝麻和薑味的麥芽糖。因為材料如此,所以基本上是薑糖,但質地堅硬,香甜辛辣,十分有特色。

叮叮糖是香港的一種非常傳統的糖果。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大概有一百多年,相傳由廣東傳入,到了60年代才在香港流行。其實,叮叮糖並不是只有香港人及廣東人會吃。韓國人也會在考試日吃叮叮糖,希望考試成功。真估計不到叮叮糖早已傳入韓國。

叮叮糖的製作並不是很複雜。首先需要把麥芽糖煮溶,加入其他材料後,不斷攪拌。當未完全凝固前,放在鐵枝拉成糖膠。最後把條狀糖膠綑綁成盤狀。

街邊小販在售賣叮叮糖時,需要從鋅盆中鑿碎。由於鑿碎過程中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叮叮糖因而得名。現在香港有些小販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更會製作椰子味、朱古力味、芒果味、香芋味和草苺味的叮叮糖。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上環水坑口

水坑口原稱大坑口。開埠前,坑口位於今大馬路間,坑水流入維多利亞港內。村民曾經見到有一觀音像逐水飄流,為了確保水源,便在那裡興建一座小小觀音廟來供奉。英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今天的上環水坑口登陸。因為他們看見可以利用較高的地勢作為防守據點,就是所謂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那條街道就是Possession Street(佔領街),當時音譯波些臣街,即今日的水坑口街。不久他們就在該地建成了卑路乍炮台。而後來,炮台被移走後,那片空置的高地就是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公園一帶的大笪地。

孫中山其實在革命的時候,曾經在水坑口露面。因為,當時有一間高級的酒樓名叫杏花樓。孫中山與興中會的會員楊衢雲、何啟及德臣西報記者黎德(Thomas H. Reid)秘密商談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事宜,並草擬英文對外宣言。根據計劃,廣州城內由孫中山發號施令,楊衢雲率領黨員在九月初九凌晨潛入廣州碼頭派發槍械,城內外的黨員會一起響應,最後散佈在北江、惠州、潮州、順德等地的黨員會向廣州會合。可是,因為那六百支槍被香港海關發現,所以起義告吹。

(參考:中西區地方掌故、趣談香港街道、中西區文物徑、細說民國創立)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旭龢道

旭,朝陽。龢煦,溫暖祥和的樣子。旭龢卻是街道的名稱。旭龢道,英文名為Kotewall Road,位於半山區,連接羅便臣道,鄰近香港大學。是紀念誰呢?是英國人?

其實是紀念太平紳士R H Kotewall - 羅旭龢。Kotewall是羅旭龢自己改的英文名,所以看不出是華人的名字。紀念他的原因是他對香港作出許多貢獻。

他生於1880年,在拔萃及皇仁書院畢業。畢業後,任職警務處文員。1913年,調往裁判司處工作。1916年,離職從商,繼承父業,開創旭龢洋行。主要售賣留聲機,後來更錄製唱片,成立和聲唱片公司。1921年,為了讓西方人看得懂粵劇,便寫成英語粵劇-<鑒叔>(Uncle Kim)。1923年,他被選為立法局非官首議員,是少數的華人代表。1925年,發生了省港大罷工,羅旭龢利用他的口才游說了英國貸款三千萬來支持香港,穩定人心。他鼓勵省港對話,促使大罷工在1926年結束。因此,他獲得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又大力支持粵劇男女同班演出,並向港督書面請願。當時的港督貝璐見無明文禁止,所以批准這次請願。

教育方面,羅旭龢與布政司卓文伉儷、何東、周壽臣等富商,前赴澳門考察當地兒童工藝學校,回港後大力向香港政府建議推動本港工業教育,設立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他熱心推動教育事業及社會公益。同時,他也喜愛運動,曾擔任南華體育會的名譽會長,並在1933年協助籌辦第一屆全港小學運動會。

1936 年2 月,香港貧兒會所(即小童群益會前身)正式成立,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羅旭龢爵士分別出任正副主席。羅旭龢爵士則是第一個捐贈珍藏典籍予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的有心人。到了現在,香港公共圖書館還有羅旭龢爵士的特藏書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書籍介紹:中西區地方掌故

《中西區地方掌故》,梁炳華主編,由中西區區議會出版,並且得到十多人熱心協助,於2003年第一版,2005年再版。 能一版再版的書籍,可算是有叫座力,因為有兩個原因。

內容十分豐富,種類繁多,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看以前香港人在中西區的生活面貌。內容含蓋了居住環境、消閒生活、交通、舊式食肆、各行各業、式微行業、社團組織、教育、宗教、日治時期、社會問題、大事回顧、名人佚事、個人專訪、夫婦訪問、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政府機構,真的是目不暇給。當中很多資料是其他典籍所無的。因為大部分都來自訪問,被訪問的是來自各個階層,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中西區口述歷史的記錄。除了文字的記載,還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值得一看再看。那裡是兵頭花園?為什麼經濟飯店盛極一時?誰能製造一毛不拔的牙刷?鏞記當年有幾威風?答案都一一盡錄。除此之外,名人佚事中的名人都是非一般的,像國父孫中山、宋慶齡、六君子康有為、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學家梁漱溟、著名中國京劇演員梅蘭芳、近代史上極有貢獻的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這都顯示香港在中國近代歷史中也是一個重要舞台。

另外,《中西區地方掌故》的工作小組在1998年已經出版了《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當中記錄了大量古蹟及歷史文物,可見小組不但經驗充足,並對此事非常熱心。工作小組更得到太平紳士、議員大力協助,窮兩年努力,訪問多達數百人,經過幾番修訂,成了一本可讀性甚高的掌故書籍。再者,能夠以言簡意刻細說大量故事,值得一看再看。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潮人熱點


潮人生命堂,潮人熱點?位於尖沙咀寶勒巷的它建於1949年,1978年拆卸改建。其組織是為了方便在港潮人而於1909年創立。嘿!1909年已經出現了潮人?這麼潮?

非也!潮人生命堂其實是一所教堂,方便潮州人參與其他教會主日禮拜。該教會源自潮州,於1849年建立。德國巴色會宣教士黎力基,進入廣東澄海縣鹽灶傳福音,1856年戴德生牧師與英倫長老會宣教士賓為鄰牧師來汕頭傳福音。他們在潮汕等地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及神學院。1909年,得到汕頭市福音醫院懷敦幹醫生的鼓勵,在香港在港成立了潮人禮拜堂。1979年舉行創堂金禧暨聖堂建成典禮。後來,教會在尖沙咀海防道樓開設尖沙咀支堂。1948年,該堂與香港和九龍城三堂分別獨立後,此堂便在現址建成新堂。

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秀茂坪。掃墓坪。蘇茅坪



秀茂坪原名是掃墓坪的那個故事原來是只是傳聞。蘇茅草長滿了秀茂坪山頭。因此被稱呼為蘇茅坪。另外,根據新界九約竹枝詞:
『滘西海隔打蠔墩,黃竹洋來日已昏;
借問行人何處宿,龍船灣泊月如銀。
春遊忽到蘇茅坪,睇見牛頭角又生;
西草灣前多石匠,山歌嘹亮幾重山。
魷魚灣起波中錦,海面生涯莫浪下;
大埗仔是定行藏,嬌女牽情飾冶妝。』
而在2004年康文署關於九龍四山的講座,卻有另一版本:
『……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
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
從兩個版本可見蘇茅坪就在牛頭角附近。

後來曾訛稱為蘇茅萍。因為萍是水中的植物,而坪為平廣的地方,所以蘇茅萍實為蘇茅坪。其實,長江以南也有地方以蘇茅為名,譬如廣東梅州市西南的蘇茅凹與蘇茅排、歸善縣白芒花蘇茅壟、江西省南康市西華鄉蘇茅村。

相傳蘇茅草有辟邪治皮膚病之用。根據《荊楚歲時記》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端午節前後用蘇茅、庫子草等泡水洗澡來預防疾病。根據廣東客家嫁娶的習俗,新娘轎到達男方屋門前,男方會請一位福命好的父輩為新娘開轎門鎖,並背著新娘跨火堆來辟邪。火堆就是用稻草、蘇茅草作燃料的篝火。

在香港開埠初期,蘇茅坪被翻譯為SO MAU PING,聽起來像掃墓坪。為了雅化,才改稱呼為秀茂坪。

因為當地斜坡土質鬆散,缺乏鞏固維修,所以在1972年及1976年曾發生兩次嚴重的山泥傾瀉,奪去了百多人生命。可能由於很多人死去,所以掃墓坪的傳聞更繪影繪聲。


(參考:香港民間風土記憶)

蛙腳見狗髀

蛙腳見狗髀?大家都知道香港島外形像青蛙,鶴嘴半島就是那條青蛙腳。鶴嘴半島南端有一個小島,叫做狗髀洲(Kau Pei Chau)。狗髀洲上並沒有居民。由於遠離人煙,海岸生態得以保存。因此政府在這個島附近的海岸設立了鶴嘴海岸保護區。

為什麼狗髀洲叫狗髀洲?難道外形像狗髀?不是。它反而像兩個半月或者筊杯。因此曾得名珓杯洲。珓杯不是用來喝茶的杯,是在神壇前占卜吉凶的器具,是用竹、木片做成的,常為一對,又稱杯珓。唐代韓愈的《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餘難同。』

民間有一首關於珓杯的童謠-《打珓杯》
姆姆打珓杯,
珓杯打勿准,
擔去賣茭笋,
茭笋皮剝皮,
擔去賣雪梨;
雪梨滿肚子,
擔去賣掌柿,
掌柿墨恁墨,
擔去賣烏賊,
烏賊單粒板,
擔去賣江蟹,
江蟹十隻脚,
擔去賣喜鵲,
喜鵲飄飄飛,
擔去賣胭脂;
胭脂急急藏,
擔去賣猪髒,
猪髒底翻出,
擔去賣蟋蟀;
蟋蟀彈琴,
彈到朔門;
朔門擂鼓,
擂到鄉下;
鄉下吹班,
吹到大街;
大街打鈸,
打爻二三粒;
你一粒,我一粒;
爛頭分勿著,
走歸叫阿爸;
阿爸勿相信,
阿爺密密慣;
阿奶打臀頓,
阿娘走出尋。

根據海國聞見錄,狗髀洲在清朝康熙年間,又稱為聖門。為什麼珓杯洲變成狗髀洲?因為開埠時,翻譯人員只記錄珓杯洲為Kau Pei Chau。後來,居民忘記了本來的名字,便音譯為狗髀洲了。此事教導我們不應忘本,惹來笑柄。

(參考:香港地名探索、海國聞見錄)

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香港早期大放光明的地方

日街、月街及星街均位於灣仔區,而且都在電氣街和光明街附近,並形成一個英文字母E字形。1890年12月,本港首間發電廠(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在那裡興建辦公大樓和工人宿舍。1922年拆卸後,改建樓宇築建而成的街道,而當辦公大樓和廠房是香港最先有電燈大放光明的地方,因此取「三光者,日月星」之意,取名為日街、月街和星街。

「三 光者,日月星」出自《三字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為街道命名的人士應該是熟讀三字經的老一輩。

發電廠從搬遷到北角炮台山,於1919啟用。後來,香港島發展一日千里,港燈在1968年把發電廠遷往鴨脷洲。空置的地方就成了城市花園。電氣道、電廠街及Power Street都是紀念當時的發電廠。Power應該意指電力。可是,翻譯的失誤,中文名字變成大強街。

(參考:維基百科)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中區南北縱向最長的街道

毗鄰列拿士地臺的卑利街是中區南北縱向最長的街道,全長560米,由皇后大道中南面開始往半山延伸,經過威靈頓街、荷李活道、堅道及羅便臣道。其街道名稱 是為紀念促成香港確立法治制度的卑利爵士而命名。出生於英格蘭北部蘭開夏郡的卑利爵士是英國保守黨人,1812-1818年出任愛爾蘭事務大臣,1834 至1846年擔任黨魁。1834–1835年,1841–1846年更擔任英國首相。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顛倒文字的師爺

鄰近堅道的列拿士地臺,英文名字是Rednaxela Terrace。Rednaxela是一個十分難唸的名字。因為原本是紀念一位名叫Alexander(亞歷山大)的人,但因當時的中文師爺慣從右至左書 寫的關係,所以由Alexander倒轉了變成Rednaxela。因此中文名字亦因而變成了列拿士地臺。由此可見,當時政府忽視中文的心態十分嚴重。

可是,這個中文名字與英文名字被師爺顛倒多年,政府都無意修正,也可以說是個怪現象。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旺角碼頭,本在何方

百多年前砵蘭街(Portland Street)為望角嘴海濱,海邊有大角嘴村、塘尾村和望角村(現今旺角道花園街街市附近)。望角嘴與大角嘴相隔一個小小海灣。由此可見,歷史悠久的街市往往能夠顯示以前村落的位置。

在 小規模填海後,才出現新填地街等地。而旺角碼頭建於1924年,設於望角嘴山東街尾,舊的油麻地避風塘之內。由於戰後小輪不往佐敦道停迫,中環往旺角的小 輪航線非常繁忙,旺角火車站與旺角碼頭連成水陸交通中心。因為交通便利,工廠林立,譬如染布房、洗衣房、煙廠,而原本的通菜田、西洋菜田、花圃都陸續變成 了民居。1967年,九龍巴士線的2B就是來往旺角碼頭和觀塘,13D則來往旺角碼頭和秀茂坪。直到大角咀碼頭在1972年4月23日啟用,旺角碼頭的地 位才被取代。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油麻之地

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密切關係。天后廟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是九龍區規模最大的,而廟前的空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修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裡開設。因此稱該地為「油麻地」。

1870年該區已經有很多民居及商舖。他們成立了五約,更重修天后廟。根據1873年的差餉收冊中,在油麻地的人士除了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外,還有經營雜貨、理髮、米店、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橋等等。

1874 年颱風把天后廟摧毀。1875年,五約商家合資重建。1876年,才開始在榕樹頭重建。由於費用龐大,到了1890年才能完成集資。這間天后廟兩則加設書 院和公所。1914年,又遭颱風破壞,得到華民政務司批准重修。現在天后廟仍然保留很多清朝建築特色。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將天后廟正式移交廣華醫 院。

(參考:油尖旺區風物志,政府檔案處)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法官男爵震英倫,西洋姑娘擺花街

擺花街Lyndhurst Terrace(舊稱麟檄士街)位於中區威靈頓街中段與荷李活道之間,是一條築於斜坡上的平地處的街道。Terrace的意思是梯田、台地。傳聞以前該地 有很多西洋妓寨,吸引不少外國人士。顧客都在附近的街道買花給這些洋妞,導致更多的小販在那裡擺賣鮮花。因此,麟檄士街又叫擺花街。

其實 麟檄士街本來為了紀念英國著名大法官林德赫斯特男爵而命名。這位大法官的本來名字是John Singleton Copley。他是英國南部漢普郡Lyndhurst小鎮的第一任男爵(Baron)。作為助理地方法官,他在英皇喬治四世的卡露蓮皇后的案件中擔任重要 的角色而著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趣談田寮

田寮,故名思義就是田中的茅寮,是簡陋的小屋,農夫休息或者居住的地方。因此,香港以田寮為名的地方有很多。譬如:沙田田寮、馬灣田寮、田寮新村、大埔田 寮下、梅窩田寮河。為什麼有這麼多地方有相同名字?其實,開埠以前,交通甚為不便,村民的活動範圍一般只是在村落附近。因此,只要活動範圍內只有一個田 寮,便沒有問題。

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煙廠煙廠真有其廠

九龍旺角煙廠街是戰後築建之道路。原來有一位菲律賓人在20年代開了東洋煙草公司,並在那裡建立東方煙廠。其實,中國的香煙是從菲律賓進入的,開煙草公司的人來自菲律賓是不足為奇。可是,廣華醫院早在1911年已經在附近投入服務,兩者只是一街之隔,真替病人擔心。後來到了30年代,東方煙廠關閉了。戰後在煙廠中興建道路,該街道改名為煙廠街以作紀念。

(參考:油尖旺區風物志)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大廟石刻

大廟石刻,位於西貢大廟灣地堂咀,在南宋咸淳甲戌年間(公元一二七四年)就有記載,乃本港最早有紀年之刻石,所記內容為有關鹽官等到南北佛堂門遊覽,以及該處兩間廟宇之歷史。該刻石現今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相傳宋代林松堅、林柏堅出海時遇到颶風,船隻盡毀。兩人漂浮到東龍島(南佛堂)北岸,以為天后保佑,所以在對岸的地堂咀興建天后廟。經過幾個朝代修建,成了今天規模。

由南佛堂(東龍島)北佛堂所組成的佛堂門在清朝時已經是廣東東莞縣的重要航道之一。因此,當地已有海軍駐紮。現時仍存有古稅關的遺址。

參考:古物古蹟辦事處)
參考:香港文化研究院)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砵甸乍街

砵甸乍街是一條用石塊鋪砌成的街道,所以又稱呼為石板街。

1858年,香港政府把它命名為砵甸乍街,來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的功績。因為他成立香港政府、行政局、定例局、高等法院。

生 於愛爾蘭波廷傑山(Mount Pottinger)的他因為家道中落,1804年抵達印度尋找發展機會。他在信德省參軍,後來加入東印度公司。在1820年獲委任為信德的行政官。 1840年,他代替了英方代表義律。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砵甸乍在南京靜海寺議訂《南京條約》四次,為英國全權代表。他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香 港首任總督。

除了街道,以他命名的還有位於香港島小西灣附近的砵甸乍山及砵甸乍峽。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今在何方? 香港島西北岸之山麓。建於何時?英軍侵佔香港島,於水坑口登陸。初其以赤柱為行政中心。遂因戶籍漸多而覓新址。銅鑼灣因地勢平坦,曾作考慮之列,但敵方以 尖沙嘴、汲水門、鯉魚門為犄角之勢,對英軍不利。遂選西北岸之山麓荒地,背靠太平山,以中環為中心,維多利亞城依山而建,荷李活道成香港第一條街道也。維 多利亞城,共分四環九約,西環、上環、中環、下環,城界以界碑確立。所謂九約,即是(一)堅尼地城至石塘咀;(二)石塘咀至西營盤;(三)西營盤;(四)干諾道西東半段;(五)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六)中環街市至軍器 廠街;(七)軍器廠街至灣仔道;(八)灣仔道至鵝頸橋 (九)鵝頸橋至銅鑼灣。而「四環九約」正是香港從一八四零年代發展起來的區域。

延伸閱讀:
《四環九約》丁新豹、黃寃錕著,香港歷史博物館編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