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街上,聽到叮叮叮叮。那就是叮叮糖!叮叮糖本身為一大塊通常帶有芝麻和薑味的麥芽糖。因為材料如此,所以基本上是薑糖,但質地堅硬,香甜辛辣,十分有特色。
叮叮糖是香港的一種非常傳統的糖果。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大概有一百多年,相傳由廣東傳入,到了60年代才在香港流行。其實,叮叮糖並不是只有香港人及廣東人會吃。韓國人也會在考試日吃叮叮糖,希望考試成功。真估計不到叮叮糖早已傳入韓國。
叮叮糖的製作並不是很複雜。首先需要把麥芽糖煮溶,加入其他材料後,不斷攪拌。當未完全凝固前,放在鐵枝拉成糖膠。最後把條狀糖膠綑綁成盤狀。
街邊小販在售賣叮叮糖時,需要從鋅盆中鑿碎。由於鑿碎過程中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叮叮糖因而得名。現在香港有些小販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更會製作椰子味、朱古力味、芒果味、香芋味和草苺味的叮叮糖。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上環水坑口
水坑口原稱大坑口。開埠前,坑口位於今大馬路間,坑水流入維多利亞港內。村民曾經見到有一觀音像逐水飄流,為了確保水源,便在那裡興建一座小小觀音廟來供奉。英軍於1841年1月26日在今天的上環水坑口登陸。因為他們看見可以利用較高的地勢作為防守據點,就是所謂Possession Point(佔領角)。那條街道就是Possession Street(佔領街),當時音譯波些臣街,即今日的水坑口街。不久他們就在該地建成了卑路乍炮台。而後來,炮台被移走後,那片空置的高地就是今日位於水坑口街西荷李活道公園一帶的大笪地。
孫中山其實在革命的時候,曾經在水坑口露面。因為,當時有一間高級的酒樓名叫杏花樓。孫中山與興中會的會員楊衢雲、何啟及德臣西報記者黎德(Thomas H. Reid)秘密商談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事宜,並草擬英文對外宣言。根據計劃,廣州城內由孫中山發號施令,楊衢雲率領黨員在九月初九凌晨潛入廣州碼頭派發槍械,城內外的黨員會一起響應,最後散佈在北江、惠州、潮州、順德等地的黨員會向廣州會合。可是,因為那六百支槍被香港海關發現,所以起義告吹。
(參考:中西區地方掌故、趣談香港街道、中西區文物徑、細說民國創立)
孫中山其實在革命的時候,曾經在水坑口露面。因為,當時有一間高級的酒樓名叫杏花樓。孫中山與興中會的會員楊衢雲、何啟及德臣西報記者黎德(Thomas H. Reid)秘密商談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事宜,並草擬英文對外宣言。根據計劃,廣州城內由孫中山發號施令,楊衢雲率領黨員在九月初九凌晨潛入廣州碼頭派發槍械,城內外的黨員會一起響應,最後散佈在北江、惠州、潮州、順德等地的黨員會向廣州會合。可是,因為那六百支槍被香港海關發現,所以起義告吹。
(參考:中西區地方掌故、趣談香港街道、中西區文物徑、細說民國創立)
Labels:
香港島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旭龢道
旭,朝陽。龢煦,溫暖祥和的樣子。旭龢卻是街道的名稱。旭龢道,英文名為Kotewall Road,位於半山區,連接羅便臣道,鄰近香港大學。是紀念誰呢?是英國人?
其實是紀念太平紳士R H Kotewall - 羅旭龢。Kotewall是羅旭龢自己改的英文名,所以看不出是華人的名字。紀念他的原因是他對香港作出許多貢獻。
他生於1880年,在拔萃及皇仁書院畢業。畢業後,任職警務處文員。1913年,調往裁判司處工作。1916年,離職從商,繼承父業,開創旭龢洋行。主要售賣留聲機,後來更錄製唱片,成立和聲唱片公司。1921年,為了讓西方人看得懂粵劇,便寫成英語粵劇-<鑒叔>(Uncle Kim)。1923年,他被選為立法局非官首議員,是少數的華人代表。1925年,發生了省港大罷工,羅旭龢利用他的口才游說了英國貸款三千萬來支持香港,穩定人心。他鼓勵省港對話,促使大罷工在1926年結束。因此,他獲得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又大力支持粵劇男女同班演出,並向港督書面請願。當時的港督貝璐見無明文禁止,所以批准這次請願。
教育方面,羅旭龢與布政司卓文伉儷、何東、周壽臣等富商,前赴澳門考察當地兒童工藝學校,回港後大力向香港政府建議推動本港工業教育,設立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他熱心推動教育事業及社會公益。同時,他也喜愛運動,曾擔任南華體育會的名譽會長,並在1933年協助籌辦第一屆全港小學運動會。
1936 年2 月,香港貧兒會所(即小童群益會前身)正式成立,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羅旭龢爵士分別出任正副主席。羅旭龢爵士則是第一個捐贈珍藏典籍予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的有心人。到了現在,香港公共圖書館還有羅旭龢爵士的特藏書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其實是紀念太平紳士R H Kotewall - 羅旭龢。Kotewall是羅旭龢自己改的英文名,所以看不出是華人的名字。紀念他的原因是他對香港作出許多貢獻。
他生於1880年,在拔萃及皇仁書院畢業。畢業後,任職警務處文員。1913年,調往裁判司處工作。1916年,離職從商,繼承父業,開創旭龢洋行。主要售賣留聲機,後來更錄製唱片,成立和聲唱片公司。1921年,為了讓西方人看得懂粵劇,便寫成英語粵劇-<鑒叔>(Uncle Kim)。1923年,他被選為立法局非官首議員,是少數的華人代表。1925年,發生了省港大罷工,羅旭龢利用他的口才游說了英國貸款三千萬來支持香港,穩定人心。他鼓勵省港對話,促使大罷工在1926年結束。因此,他獲得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他又大力支持粵劇男女同班演出,並向港督書面請願。當時的港督貝璐見無明文禁止,所以批准這次請願。
教育方面,羅旭龢與布政司卓文伉儷、何東、周壽臣等富商,前赴澳門考察當地兒童工藝學校,回港後大力向香港政府建議推動本港工業教育,設立香港仔兒童工藝院。他熱心推動教育事業及社會公益。同時,他也喜愛運動,曾擔任南華體育會的名譽會長,並在1933年協助籌辦第一屆全港小學運動會。
1936 年2 月,香港貧兒會所(即小童群益會前身)正式成立,聖公會何明華會督與羅旭龢爵士分別出任正副主席。羅旭龢爵士則是第一個捐贈珍藏典籍予香港大會堂圖書館的有心人。到了現在,香港公共圖書館還有羅旭龢爵士的特藏書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Labels:
香港島
2007年2月3日 星期六
書籍介紹:中西區地方掌故
《中西區地方掌故》,梁炳華主編,由中西區區議會出版,並且得到十多人熱心協助,於2003年第一版,2005年再版。 能一版再版的書籍,可算是有叫座力,因為有兩個原因。
內容十分豐富,種類繁多,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看以前香港人在中西區的生活面貌。內容含蓋了居住環境、消閒生活、交通、舊式食肆、各行各業、式微行業、社團組織、教育、宗教、日治時期、社會問題、大事回顧、名人佚事、個人專訪、夫婦訪問、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政府機構,真的是目不暇給。當中很多資料是其他典籍所無的。因為大部分都來自訪問,被訪問的是來自各個階層,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中西區口述歷史的記錄。除了文字的記載,還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值得一看再看。那裡是兵頭花園?為什麼經濟飯店盛極一時?誰能製造一毛不拔的牙刷?鏞記當年有幾威風?答案都一一盡錄。除此之外,名人佚事中的名人都是非一般的,像國父孫中山、宋慶齡、六君子康有為、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學家梁漱溟、著名中國京劇演員梅蘭芳、近代史上極有貢獻的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這都顯示香港在中國近代歷史中也是一個重要舞台。
另外,《中西區地方掌故》的工作小組在1998年已經出版了《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當中記錄了大量古蹟及歷史文物,可見小組不但經驗充足,並對此事非常熱心。工作小組更得到太平紳士、議員大力協助,窮兩年努力,訪問多達數百人,經過幾番修訂,成了一本可讀性甚高的掌故書籍。再者,能夠以言簡意刻細說大量故事,值得一看再看。
內容十分豐富,種類繁多,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看以前香港人在中西區的生活面貌。內容含蓋了居住環境、消閒生活、交通、舊式食肆、各行各業、式微行業、社團組織、教育、宗教、日治時期、社會問題、大事回顧、名人佚事、個人專訪、夫婦訪問、風俗習慣、民間傳說、政府機構,真的是目不暇給。當中很多資料是其他典籍所無的。因為大部分都來自訪問,被訪問的是來自各個階層,所以可以說這本書是中西區口述歷史的記錄。除了文字的記載,還有很多珍貴的照片,值得一看再看。那裡是兵頭花園?為什麼經濟飯店盛極一時?誰能製造一毛不拔的牙刷?鏞記當年有幾威風?答案都一一盡錄。除此之外,名人佚事中的名人都是非一般的,像國父孫中山、宋慶齡、六君子康有為、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學家梁漱溟、著名中國京劇演員梅蘭芳、近代史上極有貢獻的教育家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這都顯示香港在中國近代歷史中也是一個重要舞台。
另外,《中西區地方掌故》的工作小組在1998年已經出版了《香港中西區風物志》。當中記錄了大量古蹟及歷史文物,可見小組不但經驗充足,並對此事非常熱心。工作小組更得到太平紳士、議員大力協助,窮兩年努力,訪問多達數百人,經過幾番修訂,成了一本可讀性甚高的掌故書籍。再者,能夠以言簡意刻細說大量故事,值得一看再看。
Labels:
書籍介紹
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
潮人熱點
潮人生命堂,潮人熱點?位於尖沙咀寶勒巷的它建於1949年,1978年拆卸改建。其組織是為了方便在港潮人而於1909年創立。嘿!1909年已經出現了潮人?這麼潮?
非也!潮人生命堂其實是一所教堂,方便潮州人參與其他教會主日禮拜。該教會源自潮州,於1849年建立。德國巴色會宣教士黎力基,進入廣東澄海縣鹽灶傳福音,1856年戴德生牧師與英倫長老會宣教士賓為鄰牧師來汕頭傳福音。他們在潮汕等地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及神學院。1909年,得到汕頭市福音醫院懷敦幹醫生的鼓勵,在香港在港成立了潮人禮拜堂。1979年舉行創堂金禧暨聖堂建成典禮。後來,教會在尖沙咀海防道樓開設尖沙咀支堂。1948年,該堂與香港和九龍城三堂分別獨立後,此堂便在現址建成新堂。
Labels:
九龍西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