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8日 星期日

秀茂坪。掃墓坪。蘇茅坪



秀茂坪原名是掃墓坪的那個故事原來是只是傳聞。蘇茅草長滿了秀茂坪山頭。因此被稱呼為蘇茅坪。另外,根據新界九約竹枝詞:
『滘西海隔打蠔墩,黃竹洋來日已昏;
借問行人何處宿,龍船灣泊月如銀。
春遊忽到蘇茅坪,睇見牛頭角又生;
西草灣前多石匠,山歌嘹亮幾重山。
魷魚灣起波中錦,海面生涯莫浪下;
大埗仔是定行藏,嬌女牽情飾冶妝。』
而在2004年康文署關於九龍四山的講座,卻有另一版本:
『……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
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
從兩個版本可見蘇茅坪就在牛頭角附近。

後來曾訛稱為蘇茅萍。因為萍是水中的植物,而坪為平廣的地方,所以蘇茅萍實為蘇茅坪。其實,長江以南也有地方以蘇茅為名,譬如廣東梅州市西南的蘇茅凹與蘇茅排、歸善縣白芒花蘇茅壟、江西省南康市西華鄉蘇茅村。

相傳蘇茅草有辟邪治皮膚病之用。根據《荊楚歲時記》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端午節前後用蘇茅、庫子草等泡水洗澡來預防疾病。根據廣東客家嫁娶的習俗,新娘轎到達男方屋門前,男方會請一位福命好的父輩為新娘開轎門鎖,並背著新娘跨火堆來辟邪。火堆就是用稻草、蘇茅草作燃料的篝火。

在香港開埠初期,蘇茅坪被翻譯為SO MAU PING,聽起來像掃墓坪。為了雅化,才改稱呼為秀茂坪。

因為當地斜坡土質鬆散,缺乏鞏固維修,所以在1972年及1976年曾發生兩次嚴重的山泥傾瀉,奪去了百多人生命。可能由於很多人死去,所以掃墓坪的傳聞更繪影繪聲。


(參考:香港民間風土記憶)

蛙腳見狗髀

蛙腳見狗髀?大家都知道香港島外形像青蛙,鶴嘴半島就是那條青蛙腳。鶴嘴半島南端有一個小島,叫做狗髀洲(Kau Pei Chau)。狗髀洲上並沒有居民。由於遠離人煙,海岸生態得以保存。因此政府在這個島附近的海岸設立了鶴嘴海岸保護區。

為什麼狗髀洲叫狗髀洲?難道外形像狗髀?不是。它反而像兩個半月或者筊杯。因此曾得名珓杯洲。珓杯不是用來喝茶的杯,是在神壇前占卜吉凶的器具,是用竹、木片做成的,常為一對,又稱杯珓。唐代韓愈的《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餘難同。』

民間有一首關於珓杯的童謠-《打珓杯》
姆姆打珓杯,
珓杯打勿准,
擔去賣茭笋,
茭笋皮剝皮,
擔去賣雪梨;
雪梨滿肚子,
擔去賣掌柿,
掌柿墨恁墨,
擔去賣烏賊,
烏賊單粒板,
擔去賣江蟹,
江蟹十隻脚,
擔去賣喜鵲,
喜鵲飄飄飛,
擔去賣胭脂;
胭脂急急藏,
擔去賣猪髒,
猪髒底翻出,
擔去賣蟋蟀;
蟋蟀彈琴,
彈到朔門;
朔門擂鼓,
擂到鄉下;
鄉下吹班,
吹到大街;
大街打鈸,
打爻二三粒;
你一粒,我一粒;
爛頭分勿著,
走歸叫阿爸;
阿爸勿相信,
阿爺密密慣;
阿奶打臀頓,
阿娘走出尋。

根據海國聞見錄,狗髀洲在清朝康熙年間,又稱為聖門。為什麼珓杯洲變成狗髀洲?因為開埠時,翻譯人員只記錄珓杯洲為Kau Pei Chau。後來,居民忘記了本來的名字,便音譯為狗髀洲了。此事教導我們不應忘本,惹來笑柄。

(參考:香港地名探索、海國聞見錄)

2007年1月27日 星期六

香港早期大放光明的地方

日街、月街及星街均位於灣仔區,而且都在電氣街和光明街附近,並形成一個英文字母E字形。1890年12月,本港首間發電廠(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在那裡興建辦公大樓和工人宿舍。1922年拆卸後,改建樓宇築建而成的街道,而當辦公大樓和廠房是香港最先有電燈大放光明的地方,因此取「三光者,日月星」之意,取名為日街、月街和星街。

「三 光者,日月星」出自《三字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為街道命名的人士應該是熟讀三字經的老一輩。

發電廠從搬遷到北角炮台山,於1919啟用。後來,香港島發展一日千里,港燈在1968年把發電廠遷往鴨脷洲。空置的地方就成了城市花園。電氣道、電廠街及Power Street都是紀念當時的發電廠。Power應該意指電力。可是,翻譯的失誤,中文名字變成大強街。

(參考:維基百科)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中區南北縱向最長的街道

毗鄰列拿士地臺的卑利街是中區南北縱向最長的街道,全長560米,由皇后大道中南面開始往半山延伸,經過威靈頓街、荷李活道、堅道及羅便臣道。其街道名稱 是為紀念促成香港確立法治制度的卑利爵士而命名。出生於英格蘭北部蘭開夏郡的卑利爵士是英國保守黨人,1812-1818年出任愛爾蘭事務大臣,1834 至1846年擔任黨魁。1834–1835年,1841–1846年更擔任英國首相。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顛倒文字的師爺

鄰近堅道的列拿士地臺,英文名字是Rednaxela Terrace。Rednaxela是一個十分難唸的名字。因為原本是紀念一位名叫Alexander(亞歷山大)的人,但因當時的中文師爺慣從右至左書 寫的關係,所以由Alexander倒轉了變成Rednaxela。因此中文名字亦因而變成了列拿士地臺。由此可見,當時政府忽視中文的心態十分嚴重。

可是,這個中文名字與英文名字被師爺顛倒多年,政府都無意修正,也可以說是個怪現象。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旺角碼頭,本在何方

百多年前砵蘭街(Portland Street)為望角嘴海濱,海邊有大角嘴村、塘尾村和望角村(現今旺角道花園街街市附近)。望角嘴與大角嘴相隔一個小小海灣。由此可見,歷史悠久的街市往往能夠顯示以前村落的位置。

在 小規模填海後,才出現新填地街等地。而旺角碼頭建於1924年,設於望角嘴山東街尾,舊的油麻地避風塘之內。由於戰後小輪不往佐敦道停迫,中環往旺角的小 輪航線非常繁忙,旺角火車站與旺角碼頭連成水陸交通中心。因為交通便利,工廠林立,譬如染布房、洗衣房、煙廠,而原本的通菜田、西洋菜田、花圃都陸續變成 了民居。1967年,九龍巴士線的2B就是來往旺角碼頭和觀塘,13D則來往旺角碼頭和秀茂坪。直到大角咀碼頭在1972年4月23日啟用,旺角碼頭的地 位才被取代。

2007年1月22日 星期一

油麻之地

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密切關係。天后廟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是九龍區規模最大的,而廟前的空地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修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那裡開設。因此稱該地為「油麻地」。

1870年該區已經有很多民居及商舖。他們成立了五約,更重修天后廟。根據1873年的差餉收冊中,在油麻地的人士除了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外,還有經營雜貨、理髮、米店、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橋等等。

1874 年颱風把天后廟摧毀。1875年,五約商家合資重建。1876年,才開始在榕樹頭重建。由於費用龐大,到了1890年才能完成集資。這間天后廟兩則加設書 院和公所。1914年,又遭颱風破壞,得到華民政務司批准重修。現在天后廟仍然保留很多清朝建築特色。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將天后廟正式移交廣華醫 院。

(參考:油尖旺區風物志,政府檔案處)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法官男爵震英倫,西洋姑娘擺花街

擺花街Lyndhurst Terrace(舊稱麟檄士街)位於中區威靈頓街中段與荷李活道之間,是一條築於斜坡上的平地處的街道。Terrace的意思是梯田、台地。傳聞以前該地 有很多西洋妓寨,吸引不少外國人士。顧客都在附近的街道買花給這些洋妞,導致更多的小販在那裡擺賣鮮花。因此,麟檄士街又叫擺花街。

其實 麟檄士街本來為了紀念英國著名大法官林德赫斯特男爵而命名。這位大法官的本來名字是John Singleton Copley。他是英國南部漢普郡Lyndhurst小鎮的第一任男爵(Baron)。作為助理地方法官,他在英皇喬治四世的卡露蓮皇后的案件中擔任重要 的角色而著名。

(參考:香港中區街道故事)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趣談田寮

田寮,故名思義就是田中的茅寮,是簡陋的小屋,農夫休息或者居住的地方。因此,香港以田寮為名的地方有很多。譬如:沙田田寮、馬灣田寮、田寮新村、大埔田 寮下、梅窩田寮河。為什麼有這麼多地方有相同名字?其實,開埠以前,交通甚為不便,村民的活動範圍一般只是在村落附近。因此,只要活動範圍內只有一個田 寮,便沒有問題。

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煙廠煙廠真有其廠

九龍旺角煙廠街是戰後築建之道路。原來有一位菲律賓人在20年代開了東洋煙草公司,並在那裡建立東方煙廠。其實,中國的香煙是從菲律賓進入的,開煙草公司的人來自菲律賓是不足為奇。可是,廣華醫院早在1911年已經在附近投入服務,兩者只是一街之隔,真替病人擔心。後來到了30年代,東方煙廠關閉了。戰後在煙廠中興建道路,該街道改名為煙廠街以作紀念。

(參考:油尖旺區風物志)

2007年1月11日 星期四

大廟石刻

大廟石刻,位於西貢大廟灣地堂咀,在南宋咸淳甲戌年間(公元一二七四年)就有記載,乃本港最早有紀年之刻石,所記內容為有關鹽官等到南北佛堂門遊覽,以及該處兩間廟宇之歷史。該刻石現今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相傳宋代林松堅、林柏堅出海時遇到颶風,船隻盡毀。兩人漂浮到東龍島(南佛堂)北岸,以為天后保佑,所以在對岸的地堂咀興建天后廟。經過幾個朝代修建,成了今天規模。

由南佛堂(東龍島)北佛堂所組成的佛堂門在清朝時已經是廣東東莞縣的重要航道之一。因此,當地已有海軍駐紮。現時仍存有古稅關的遺址。

參考:古物古蹟辦事處)
參考:香港文化研究院)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砵甸乍街

砵甸乍街是一條用石塊鋪砌成的街道,所以又稱呼為石板街。

1858年,香港政府把它命名為砵甸乍街,來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Sir Henry Pottinger)的功績。因為他成立香港政府、行政局、定例局、高等法院。

生 於愛爾蘭波廷傑山(Mount Pottinger)的他因為家道中落,1804年抵達印度尋找發展機會。他在信德省參軍,後來加入東印度公司。在1820年獲委任為信德的行政官。 1840年,他代替了英方代表義律。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砵甸乍在南京靜海寺議訂《南京條約》四次,為英國全權代表。他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香 港首任總督。

除了街道,以他命名的還有位於香港島小西灣附近的砵甸乍山及砵甸乍峽。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維多利亞城

維多利亞城,今在何方? 香港島西北岸之山麓。建於何時?英軍侵佔香港島,於水坑口登陸。初其以赤柱為行政中心。遂因戶籍漸多而覓新址。銅鑼灣因地勢平坦,曾作考慮之列,但敵方以 尖沙嘴、汲水門、鯉魚門為犄角之勢,對英軍不利。遂選西北岸之山麓荒地,背靠太平山,以中環為中心,維多利亞城依山而建,荷李活道成香港第一條街道也。維 多利亞城,共分四環九約,西環、上環、中環、下環,城界以界碑確立。所謂九約,即是(一)堅尼地城至石塘咀;(二)石塘咀至西營盤;(三)西營盤;(四)干諾道西東半段;(五)上環街市至中環街市;(六)中環街市至軍器 廠街;(七)軍器廠街至灣仔道;(八)灣仔道至鵝頸橋 (九)鵝頸橋至銅鑼灣。而「四環九約」正是香港從一八四零年代發展起來的區域。

延伸閱讀:
《四環九約》丁新豹、黃寃錕著,香港歷史博物館編製